????本人2002年以來曾兩度赴美。有一種對比頗為強烈,因而也頗難忘記,這就是:美國人熱衷看書,中國人熱衷看短信。我在美國時,無論是坐飛機還是坐火車、汽車、地鐵,總是看到大量美國人在那里看書,很多書還是很舊的,泛著黃色。從他們的外表判斷,大多數不是專業的知識分子或學者。對比之下,如果你在中國大陸,特別是城市中的無論什么地方游走,看到的卻是全民讀手機短信的滑稽印象:火車、汽車、電影院、會場、大街,乃至課堂,讀手機短信幾乎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景觀。坐飛機的時候雖然不得已讀不了短信,但是一旦飛機著落,還沒有等停穩,就有大量乘客急不可耐地拿出手機開始收發短信。從電影院出來時,總是有那么多人拿著手機邊走邊看,煞是有趣。特別是在開會、看電影乃至上課的時候也有大量的人收發短信,令人對中國社會的公德建設不敢樂觀。
????要說中國的手機市場開發并不早,但是后來的發展速度驚人。據說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一手機銷售市場,手機數量也已躍居世界第一。更有報道,中國手機市場的特點還有:手機的更新換代頻率高,一人擁有多部手機的比例高,奢侈型手機的銷售量大。大量中國人,特別是城市青年人,熱衷于擁有多部手機和頻繁地更換手機。這不是出于什么實際的交往需要,更多地是出于趕時髦、比奢侈、愛面子,生怕自己的手機款式落后被人笑話拿不出手(相比之下我認識的一些美國教授們往往帶著很古舊笨重的手機,很多人甚至根本就沒有手機,對奢侈型的手機沒有興趣,更不會像中國的同行那樣熟練頻繁地過“信生活”)。
????玩游戲也好,讀手機短信也好,大約與學習是關系不大的。這點我估計人們沒有多少疑問。只有上網好像要復雜一些。我不否定上網的人中有不少是為了學習(廣義)的目的,比如獲得一些對于人生、社會、事業有用的知識,了解國內國際大事。但是同時我也看到大量的報道,說上網族的主體是年輕人,他們上網時更多地是和別人聊天或玩游戲。那些因為玩游戲而離家出走、逃課曠課乃至釀出命案的事件也時有披露,由此我更確信:通過上網學習者的比例一定低得可憐。
????中國離開學習型社會的距離還很大。學習型社會當然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財力物力,建設完善各種形式的圖書館,特別是社區圖書館(這一點中國做得遠遠不夠,比美國差很遠),但是如果社會風氣不扭轉過來,再多的圖書館再多的圖書也是白搭,不過是文化“政績”和擺設而已。
????(摘自 2006 年9月25日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