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基礎》新教材具有以下鮮明特色:
????顯著的“結合”特色
????科學引導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離不開優秀的教材,而一部好的教材,又總是在內容的編寫上呈現出顯著的“結合”特色,總是與學生個體實際、時代特征、黨和國家需要緊密聯系在一起。
????一是與大學生實際的結合。
????《基礎》以“珍惜大學生活,開拓新的境界”為緒論,針對剛剛跨入大學校門的大一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直接切入主題,并通過后面章節圍繞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所需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教育內容的依次展開,鮮明地昭示出該課程與大學生成長成才實際相結合的特征。
????二是與時代特征的結合。
????怎樣在時代變動的大背景下,結合時代特征科學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法制觀,達到理想的彼岸,十分關鍵。《基礎》不是孤立、單純地對待時代特征,而是將其內在地與課程本身的內容流暢地結合在一起,體現出教育內容、培養目標的時代性和學科研究成果的時代性與前瞻性。
????三是與黨和國家需要的結合。
????科學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就必須將大學生的培養與黨和國家的需要緊密結合在一起。黨和政府歷來重視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十六大”后,面對新世紀新階段的新要求,經過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組織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調研,2005年初《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確立了高校科學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05方案”,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簡稱“基礎”)作為四門必修課之一。
????《基礎》通過吸收“98方案”的成功經驗,實現了教材內容的建設與學生實際、時代特征以及黨和國家需要的內在結合,體現了《基礎》與時俱進的品格與特色。
????鮮明的科學性
????從教學規律上講,“基礎”最適合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入門課程,但這并非意味著在內容建構方面可以“輕描淡寫”或隨意從之。它依然需要遵循、堅持和體現三大規律性原則。
????一是《基礎》從宏觀層面遵循和堅持了黨和國家的意志在高校學生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教學中充分體現的原則。
????胡錦濤同志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基礎”課程的開設,主要通過社會主義道德和法律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法制觀,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創造人生價值,協調個人與社會、自然的關系,錘煉社會主義所需的道德品質與修養,做“四有”新人。顯然,《基礎》不單純對學生進行知識性、學術性的一般描述和講解,而是通過體系與章節內容的安排更加鮮明凸現了課程的思想性、政治性和階級性,由此堅持了“基礎”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和人才培養性質,體現了黨和國家的意志。
????二是《基礎》從中觀層面遵循和堅持了課程建設與教育教學規律在高校學生立志、樹德、做人、成才教育中充分體現的原則。
????作為大學生入門課程,《基礎》針對大學生的實際狀況、時代特征以及黨和國家需要,在思想教育部分(從緒論到第三章)圍繞理想信念這個核心,將愛國主義作為重點,對人生目的、態度和評判標準等基本內容進行系統梳理和闡發;在道德教育部分(第四章到第五、第六章絕大部分)圍繞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思路,較為集中地闡釋了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理論前提、內容和具體要求;在法律教育部分(第七章、第八章以及第五、第六章相關部分)則又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邏輯思路系統闡發了社會主義法律教育的內容,并通過將相關內容與公共生活和職業生活中的法律要求,較系統地將社會主義法律教育呈現在大學生面前,使大一學生更易于從整體上增強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和領會社會主義法律精神。當然,大學階段,學生主要表現為“潛人才”而非“顯人才”。《基礎》的這種設計,把握了道德教育的內化與外化以及教與學的雙向互動規律,細致考察和處理了道德教育教學活動中各種復雜的矛盾關系,使該課程的教育教學活動能圍繞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煉之以意、樹之以信、導之以行、持之以恒的邏輯與實踐思路展開。
????三是《基礎》從微觀層面遵循了大學生個體成長成才需求規律,堅持促進提高大學生全面素質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充分體現的原則。
????2003年至2004年,教育部為深化改革、制定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新方案,展開了大規模、深入細致的調研。我們針對當時管理體制組發放的各類問卷進行的統計表明,多數學生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以及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均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顯然,在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包括“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毋庸諱言,這兩門課的教育教學也存在針對性、實效性不強和吸引力、感染力不足的問題。因而,必須結合新世紀新階段大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如學業深造、就業與創業、個性化需求等問題進行教育,通過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大學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使“基礎”課教學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作者分別為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來源:中國教育報2006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