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人工智能的重要論述,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相關要求,打造“人工智能+”的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為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在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的背景下,學校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積極探索研究生“AI+教育”新邊界,正式推出《人工智能與學術研究》系列課程。此課程旨在通過融合人工智能的前沿技術與教育理念,提升研究生對人工智能的理解與應用能力,激發研究生的創新思維,拓寬學術研究視野,幫助研究生理解人工智能應用、科研范式革新、AI工具的使用和 AI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提升學術研究與創新能力。
3月26日下午,《人工智能與學術研究》研究生系列課程在徐匯校區東部霞棐劇院開講。中國科學院院士鄂維南應邀擔任該系列課程首講的主講嘉賓,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張昉主持本次課程講座。
鄂維南院士以《基本原理驅動的人工智能方法》為題做了主旨報告,系統解析了人工智能發展的底層邏輯與未來方向。首先他對人工智能發展歷史和現狀做了詳細介紹,并列舉了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和大模型的標志性事件,以及這些技術領域的重大進步對于傳統行業帶來的巨大沖擊,并揭示了大模型普遍存在的相關難題和問題。關于探索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的原因,鄂院士強調,不要陷入“追趕陷阱”,要尋求適合中國國情的人工智能發展路徑。他指出,人工智能基本原理的探索可以圍繞兩個方面展開:在系統方面建立全局優化的全鏈條系統,在方法方面采取“數據+邏輯+幾何+物理”多維融合的方式。
鄂維南院士還介紹了“經驗+規則”雙軌機制,基于深度學習的“經驗”系統與融入邏輯推理的“規則”系統相結合,配合強化學習框架,構成應對組合爆炸和維數災難的關鍵方案。他認為,人工智能時代的科研新范式通過大幅提升文獻閱讀解析能力、提供高質量數據等技術革新,直擊傳統科研范式的痛點,打破學科間的巨大鴻溝,大大增加科研探索空間。談到人工智能發展的歷史機遇,鄂維南院士認為,要回歸對人工智能基本原理的探索,這是人工智能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他呼吁各領域人才通力合作、共同構建符合科學規律與中國國情的人工智能發展模式。
互動交流環節,鄂維南院士就同學們提出的關于人工智能的跨學科推廣、對傳統教育范式的沖擊以及人才培養策略等問題予以解答。他指出,問問題的能力比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怎樣在人工智能時代創新教課方式、教學內容和指導原則如何更新、人工智能工具如何運用,需要更多教學者與學生集思廣益。他強調,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創新的過程,未來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人工智能對于研究生教育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和廣泛的應用前景。未來,學校將不斷優化研究生課程體系,積極順應技術創新發展趨勢,推進人工智能與傳統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質人才培養模式,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創新動能。
計算數學專業研究生劉淑涵表示,鄂院士的報告不僅讓自己對人工智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還激發了對跨學科研究的興趣,期待能在未來的學術道路上,將人工智能技術與自己的專業領域相結合,探索出更多創新的研究方向。
廣播電視專業研究生張靜雪兒表示,鄂院士深入淺出地剖析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基本原理,向我們展示了人工智能并非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系統的基本原理之上。廣播電視作為連接大眾的精神紐帶,需要在技術理性與人文關懷間尋找平衡點,要將人工智能視為拓展創作維度的“畫筆”,而非替代創作者的“手”。唯有堅守對人性深度的洞察,在算法浪潮中保持獨立思考,才能讓技術真正服務于有溫度的內容生產。
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研究生趙文杰表示,鄂院士的報告不僅讓自己對人工智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向我們展示了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強大能力,我們在專業學習中要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技術與學術科研的融合,努力將智能技術轉化為推動社會科學研究的新動力。
中國哲學專業研究生陳羽希表示,今天的講座讓自己認識到人工智能能夠提供更廣闊的研究視野和更深入的數據分析,也可以揭示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規律性,為理論創新提供有力支持。作為研究生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在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學術研究時,要始終保持批判性思維,避免技術濫用和誤用,確保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政治學理論專業研究生王凡表示,今天有幸聆聽鄂維南院士的講座,讓自己對人工智能有了全新的認識。這次講座無疑為自己打開了一扇窗,看到了傳統研究方法與新興技術結合的無限可能,期待今后能有更多機會深入了解AI與人文學科的交叉領域。
(供稿: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