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面對疫情,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在挽救生命、保衛家園、恢復發展的大戰大考中,凝聚起強大的抗“疫”精神,生動詮釋了中國精神的時代內涵,展示出豐富的文化內涵。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奮斗品格。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歷經滄桑而持續發展,強大的中國精神包含著奮斗品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生存方式,走過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歷經中華文明豐富積淀,上起唐虞,歷至今日,無數仁人志士為之奮斗,凝結著厚重的傳統哲學底蘊與豐富的人文精神,奮斗品格始終展示為一種積極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將奮斗作為自我完善與民族復興的精神力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提倡積極向上的奮斗追求,教育和引導人們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要將國家、民族、他人的社會價值實現與個人價值有機統一。“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些奮斗價值,展現了中華民族每一個個體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生存方式,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品格中的“修齊治平”精髓,修身之初以“獨善其身”,終極以“兼濟天下”。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戰“疫”中,“中國速度”“中國力量”的奮斗追求凝聚為抗“疫”精神,建造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奇跡,集聚起“馳援”武漢的近五萬醫護人員隊伍,匯聚起“逆行者”“志愿者”的磅礴力量。積極開展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保障基本民生進而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戰“疫”戰貧齊發力的奮斗氣魄,發揚著抗“疫”精神。
繼承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文化傳統。這場疫情防控是一場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抗“疫”精神繼承著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革命文化傳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不要忘記我們是共產黨人,我們是革命者,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這種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法寶,其核心是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抗“疫”精神繼承著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特征的“延安精神”,貫穿于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力更生中不斷創新與進化,在艱苦奮斗中實現進步與發展。面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新冠肺炎疫情,黨領導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實施全國一盤棋的戰略部署,掌握疫情變化規律、實施分類防控措施,逐步建立起一套分類精準的防控機制;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中,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宏觀把握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本質和內在聯系,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勁動能充分釋放出來,不斷回答危機和機遇給我們提出的新的重大課題。在“紅船精神”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人破除發展思想和體制障礙,順應人民意愿、堅持人民立場,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社會革命,創造性地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面對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國共產黨人將“紅船精神”融入抗“疫”精神,堅守著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讓黨旗高高飄揚在防控疫情斗爭第一線,與人民并肩作戰。
蘊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內涵。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傳承者,肩負戰“疫”使命,需要自覺用科學、法治與創新精神鑄就文化自信,用“中國之治”的創新實踐,匯聚戰“疫”精神的硬核力量。人類歷史上的革命勝利、改革復興、文明開化在先進文化發展的范式中不斷推進,因此,這場抗“疫”戰爭中進行的一切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實踐,也都將在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涵的抗“疫”精神指引下取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了抗“疫”精神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動戰“疫”勝利,并將繼續引領中國人民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實現、決勝全面脫貧攻堅。“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世界上沒有一場戰“疫”勝利是可以復制的。在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疫情防控戰役是人民戰爭的認識,創新地提出“緊緊依靠人民”思路;疫情防控戰役是總體戰的認識,創新地提出“全國一盤棋”思路;疫情防控戰役是阻擊戰的認識,創新地提出“湖北勝則全國勝”思路。這些決策部署務實明確,展示出強大的抗“疫”創新精神。這場疫情防控是對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考驗,全面推進依法防控,發揮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顯著優勢,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供了強大的法治抗“疫”精神引領。
總之,抗“疫”精神將成為中國精神的時代標識,凝聚起強大的文化自信,鼓舞著中國人民堅定信心、頑強奮斗,盡銳出戰、迎難而上,取得戰“疫”的最終勝利,奮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上海師范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
鏈接地址:http://www.cssn.cn/index/zb/wdyyqfkzjztgqdllzc/202003/t20200331_510794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