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所發起的武漢保衛戰,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輿論焦點,一時各種聲音喧囂。戰“疫”至今的實踐表明,“必敗論”和“速勝論”都已經站不住腳,這是一場持久戰。戰“疫”的長期性既已明確,關鍵是怎樣進行這場持久戰呢?毛澤東有關持久戰的軍事哲學思想,為今天的戰“疫”提供了超越時空的歷史“營養劑”。
1938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創作《論持久戰》,不僅駁斥了亡國、速勝兩種聲音,更是對持久戰問題作了深刻分析,將“怎樣進行持久戰”的問題講得很透徹。《論持久戰》為抗戰確立了科學的思想航標和行動指南,是抗戰取得最后勝利的強大底氣,在世界軍事史上享譽盛名。《論持久戰》中經過實踐驗證的戰略智慧,也為當下艱難的戰“疫”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
從“防御”到“相持”
盡管客觀現實的行程是異常豐富和曲折變化的,誰也不能造出一本戰爭的“流年”來,但“描畫輪廓的事”卻是必需的。毛澤東基于對抗戰爆發后國內外局勢的發展變化的準確預見,將抗日持久戰劃分為三個階段: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及戰略反攻。當下的戰“疫”也經歷了從“防御”到“相持”的階段轉換。
戰“疫”的第一階段,以武漢、湖北保衛戰為中心,病毒來勢洶洶,我方被動防御,前方醫療救治和后方阻斷傳播相互配合。全國各地實施嚴格的物理隔離手段,構筑嚴密防線,“封”而求活,以守為攻,謂之“積極的”防御。防御階段雖有“頗大的損失”,同時也有“頗大的進步”——從國際上來說,中國的戰“疫”為國際防疫贏得了時間、積累了經驗。從國內來說,湖北及全國的確診和疑似數量大幅下降,很長一段時間維持了“零增長”的狀況;治愈人數大幅提高;送走了所有病人的方艙醫院陸續休艙——這些進步成為下一階段的主要基礎。
戰“疫”轉入常態化的“相持”階段,國際范圍內疫情大暴發所帶來的外防輸入問題,以及無癥狀感染者的管理、防控都是不小的難題;為避免因經濟停滯而帶來各類嚴重的次生災害,復工復產又是當務之急。即便困難重重,有序恢復經濟社會發展依然成為當前與疫情防控并重的工作。經濟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民眾對切身生活不滿意,勢必會影響戰“疫”;經濟建設若限于停滯,則長期戰“疫”所需的物質基礎也得不到保障。在疫情維穩的同時謀求發展主動權,戰“疫”和經濟“兩手都抓”的階段雖艱難,但卻是“轉變的樞紐”。
這是一場人民戰、總體戰
這是一場人民戰爭。與艱苦卓絕的抗戰一樣,戰“疫”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也存在于民眾之中。1840年以來,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取得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對外戰爭的全面勝利。那場戰役不僅僅是某個黨派、軍隊和政府的事情,而是全民族的抗戰。
這場戰“疫”同樣沒有旁觀者。無論是否被感染,每個人都身處疫情之中。4萬余名援馳湖北的醫護逆行者,夜以繼日把好社區防線的基層干部,街巷村口張貼標語、播放大喇叭的志愿者,深入疫區報道人間百態的媒體人,海外及全國各地捐贈物資者,接定點醫院訂單、給獨居老人做飯的外賣小哥……他們都是戰“疫”的主力軍。蕭瑟寒冬里,正是這些人民“自覺的能動性”讓綠色的嫩芽一點點破土而出,生長出了新的春天。
這也是一場總體戰。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僅是軍事層面的勝利,而是整體的勝利。毛澤東始終將軍事同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諸多因素視為一個整體來綜合考慮。當下的戰“疫”也不僅僅只是醫療衛生方面的工作,還與經濟發展、科技支撐和文化建設相互關聯。在醫療衛生方面,科研攻關、一線救治、科普宣教等是疫情防控的重點;經濟建設是保證戰“疫”物資供應的穩定性、兜住民生底線的堅強后盾;科技支撐則是關鍵,精準防控需要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支持;多方面的戰“疫”文化建設——倡導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援鄂醫生陪八旬老人看落日余暉、援漢醫生“寫給武漢的一封情書”等守望相助、共抗疫情的故事——為戰“疫”供給精神支持。疫情防控總體戰必然是基于各方面的綜合統籌。
這是一場世界性的戰“疫”,只有團結合作才能取得最后勝利
“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是中國當年的持久戰役最終能夠獲勝的重要條件之一。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堅持持久抗戰,為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勝利爭取了時間和空間,也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樹立了一個以弱勝強的范例。
今天,疫情在全球多國多點爆發,作為“休戚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社會唯有團結合作,才能共克時艱。離開國際合作來談戰“疫”的勝利,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是決計不可能的事情。在這場全球戰“疫”中,中國表達了誠意:及時回應、真誠溝通、竭力合作。及時回應國際社會予以中國的善意和關切,在他國需要幫助時同樣及時作出回應,給多國捐贈醫用防護物資,派出醫療專家組;努力克服眾聲喧嘩的輿論干擾,通過與國際社會真誠溝通來消解阻礙合作的種種傲慢與偏見,力求國際社會達成一種共識,即在這場戰“疫”中,需要嚴守的是人類和病毒的邊界,而非國與國之間的邊界;在物資互通有無的基礎上,積極分享在疫情防控、患者救治和疫苗研發方面的中國經驗,注重“同有關國家特別是疫情高發國家在溯源、藥物、疫苗、檢測等方面的科研合作”,以期匯聚合力實現科研攻關來解決這一全球性難題。
毛澤東有關持久戰的軍事哲學智慧,為當年的持久戰役點明了方向,指導中國抗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并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大貢獻。今天的戰“疫”也是一場艱難的持久戰,但最后的勝利終會到來。這場世界性的持久戰“疫”無疑是深刻、偉大的。
鏈接地址:http://www.dangjian.cn/djw2016sy/djw2016djlt/202004/t20200428_5551017.shtml



